脖子引起怎麼吃藥都不好的頭痛? 「頸因性頭痛」中招!

文/陳詠聖(康富物理治療所大安所治療師)

「為甚麼我的頭痛,怎麼吃止痛藥了,還是這麼痛。」
「明明早上沒事,但是怎麼只是辦公室工作數小時後,頭就開始痛了。」

 

 

頭痛怎麼吃藥不會好?

「頸因性頭痛」是一種因為肩頸附近的肌肉過於緊繃,產生轉移痛延伸至頭部的一種頭痛類型。通常有這類型疼痛時,服用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通常只能微幅減緩疼痛,而且維持時間並不長,因為沒有解決掉造成疼痛的根源。

高風險的族群包括辦公室工作者、長時間開車和使用3C產品的人,而比較容易緊張的人也是高風險族群,因為這類人的肌肉筋膜緊繃程度更高,更容易有疼痛蔓延到頭部的情況產生。

 

 

具體三大特徵

「單側出現」、「受動作與姿勢影響」、「按壓頸部肌肉會更痛」是這類型頭痛的三大特徵。

  • 單側出現:通常頸因性頭痛的分布是不對稱的。有可能是頭部兩側的疼痛程度不一樣,或甚至只有一側會疼痛,這起因於肩頸兩側肌肉緊繃程度的不相同,導致兩側疼痛程度也不會一樣;相較之下,與某些會出現對側痛或整片痛(例如偏頭痛)的類型是很不一樣的。
  • 受動作與姿勢影響:通常頸因性頭痛會受到不同姿勢與動作的影響。例如點頭、將頭往前延伸會使疼痛加據,而縮下巴、頸部回位時會使疼痛舒緩,因為前者會讓頸部肌肉負擔上升,而後者讓頸部肌肉得以休息。
  • 按壓頸部肌肉會更痛:通常頸因性頭痛的根源是肌肉,所以頸部肌肉會有明顯的壓痛,甚至會有按壓時將疼痛延伸至頭部的「激痛點」,而且與目前的頭痛重疊性高,這也是最直接可以辨別頸因性頭痛的特徵。

 

何謂「激痛點」呢?激痛點是指肌肉因為過於緊繃而循環不好,產生的過敏疼痛點,而且按壓激痛點會使疼痛蔓延至相鄰的區域(轉移痛)。最常見產生頸因性頭痛的三條肌肉為「上斜方肌」、「枕下肌群」、「胸鎖乳突肌肉」,通常疼痛的區域與下方所標示位置有重疊表示此條肌肉可能具有激痛點及轉移痛區。

  • 上斜方肌(圖一):轉移痛會傳至「耳朵後方」、「耳朵前上側」以及「眼眶後面」。
  • 胸鎖乳突肌(圖二):轉移痛會傳至「耳朵後方」、「耳朵內部」、「眼眶周圍」以及「額頭前方」。
  • 枕下肌群(圖三):轉移痛會傳至「耳朵後方」、「耳朵前上側」以及「眼眶後面」。

 

除了上述三條肌肉以外,仍有其他常見會誘發頸因性頭痛的肌群,包含「頭夾肌」、「頸夾肌」、「顳肌」、「額肌」等等,可以更完整地找出這類型頭痛的誘發來源。

 

 

通常怎麼處理呢?

由於藥物療效普遍不佳,所以需要針對緊繃或產生激痛點的肌肉進行徒手治療處理,最直接的方法是找出激痛點給予「缺血式按壓」,或這些肌肉單點且深層式的肌肉放鬆,例如找到上斜方肌的激痛點按壓60-120秒,使得疼痛程度降低和範圍減縮。此外還需搭配「深頸屈肌群」的運動治療訓練,練習頸部的深層核心肌肉使頸部淺層肌肉得以休息而放鬆。最後,使「姿勢回正」並且「定期伸展」,才會有真正長期的效果。

 

快看肩頸良方–深頸屈肌群訓練

  

#頸因性頭痛 #激痛點 #轉移痛 #缺血式按壓 #深頸屈肌群訓練 

 

不是網球肘?不是高爾夫球肘?居然是旋前圓肌/旋後肌症候群

不是網球肘?不是高爾夫球肘?居然是旋前圓肌/旋後肌症候群

手肘處發生疼痛或無力時,常常被診斷為網球肘(如果症狀在手肘外側)和高爾夫球肘(如果症狀在手肘內側),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狀況,但經過相關的治療仍不見好轉呢?或許你應該重新確認,是不是肌肉卡壓神經的旋前圓肌症候群以及旋後肌症候群。

跑者膝大揭密 「髂脛束症候群」!

跑者膝大揭密 「髂脛束症候群」!

跑者膝又稱為髂脛束症候群,是一種過度使用所導致的損傷,常見於需要重複彎曲和伸直膝蓋的個案身上,跑者、田徑選手、單車愛好者和划槳愛好者身上都很常見,初期時僅會覺得運動完膝蓋外側緊繃疼痛,隨著狀況惡化會在運動當下甚至休息時也感到不適。

咬會痛 嘴打不開 「顳顎關節障礙」!

咬會痛 嘴打不開 「顳顎關節障礙」!

顳顎關節出現問題時,會稱呼為「顳顎關節障礙(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d/or muscle Disorder,簡稱TMD)」,指顳顎關節及其周圍肌肉出現「疼痛」、「機能障礙」,及出現耳鳴等其他類型的「相關症狀」。